|
|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在中国浙江绍兴出生,1967年5月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逝世),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櫆寿,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哥哥。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以后,曾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
清朝时,他先在家乡的私塾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得到公费,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他以学“造房子”(土木工程)的名目出国,抵日后先读语言学校,后入东京立教大学选修,主要学的却是希腊文,研读《远征记》(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的著作)等文学经典,课后也到神学院学福音书的希腊原文,课余和哥哥翻译了著名的《域外小说集》,这部译作选了王尔德等许多名家的名作,但销路极差,只卖出20多本。胡适曾说这个例子宣告用中文古文翻译外文作品的失败(《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虽然《域外小说集》无论是古文的文采还是译者对外文的理解,都很杰出。兄弟二人同时也从国学家章太炎学《说文解字》,还学过俄文。
周作人在日本娶了羽太信子。
生了儿子周丰一,女儿周静子,夭折的女儿周若子。
周丰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
周丰一和爱人张菼芳照顾周作人度过晚年。
周作人回国初期做过浙江省立第五高级中学教员和浙江省政府教育厅督学等工作,后来进北京大学教书,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文章《人的文学》。
1922年,在“非基督教运动”高潮中,他和钱玄同、沈士远、沈兼士及马裕藻发表《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没有同行,成为看守性质的“留平教授”(另外3位留守的教授是孟森、马裕藻、冯祖荀)。
北大撤退时的校长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和《新潮》)里谈到: “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结果如何,因后来我离开南京时很仓促,没有想到他,所以我也没有去打听”。”
1939年元旦,自称是他的学生并自称姓李的客人求见周作人,突然开枪将他击倒,子弹射中铜扣而受轻伤。
找不到凶手。
周作人自己觉得是日本军方意图谋刺。
日方不承认,说是国民党特务所为。
战后有人在美国撰文,自称当年是学生,不满周的亲日行止而下手。
周作人不接受这1说法。
实际上,就以时间点来说,他当时并没有傀儡政权的任何行政职务,本职工作是1938年9月燕京大学(美国基督教办的)开学后每周在国文系授课6小时,客座教授职称。
开学前曾应胡适主持的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委托,在家里翻译英文和古希腊文稿件,直到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辗转搬到香港。
经过枪击案的身心冲击,周作人在1939年1月接下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3月应聘兼任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办员”,开学后出任文学院院长。
1939年和1940年间,他担任的都是汪精卫政权公立学校里的教育行政兼职,而且不是学校最高首长(最高首长是北京大学总监督汤尔和和接任的北京大学校长钱稻孙),甚至不是第2、第3把手(汤尔和的第2把手是北京大学秘书长钱稻孙)。
1940年11月8日,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汤尔和肺癌病逝,1940年12月19日,汪政权中央政治委员会31次会议通过“特派周作人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为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
周作人在1941年元旦正式收到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的委任状,成为华北政务委员会这个傀儡政权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还兼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长,国立北平图书馆就是现在叫做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原北京图书馆),直到这个政权走完它的末路。
战后他被当作汉奸,1945年12月在北京以汉奸罪名被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逮捕到南京受审,周的朋友、学生纷纷为他开脱求情,俞平伯还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了封长信,请求胡适为周说情,最后被高等法院判处14年有期徒刑,关进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周作人何以当汉奸,郑振铎说“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给了他不好的影响”,这是一种可能。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接任总统,在国共和谈的空气中,下令释放政治犯,周作人在1949年1月26日被放出监狱,坐火车到上海尤炳圻(在北京大学教过的学生)家暂住。
他曾通过尤炳圻联系以前在北京大学教过的台湾籍学生洪炎秋(1946年回台湾,1948年起在台湾大学教书)表示有意到台湾,洪在回忆文章里谈到已帮老师找好在台北阳明山的房子,
最后没有去。
胡适从上海要到美国前,曾托王古鲁游说他离开中国到台湾,他反托王古鲁劝胡适不要离开中国(见《知堂回想录》)。
他在1949年8月14日从上海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管治下的北京(当时还叫北平)定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周作人搬回北京八道湾的老房子,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周作人从1952年8月起出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制外特约译者,每月预支稿费200元人民币,按月交稿。
反右运动中,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儿子周丰一被划为右派,停发工资,让他的经济负担大增,只好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
在康生和周扬帮助下,稿费从1960年1月起,调高到每月400元人民币。
1964年9月起稿费减半,每月200元人民币,当时他的爱人羽太信子已去世。
这段期间,他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作品多部,日本现代文学译作有:《石川啄木诗歌集》等。
有些散见传媒日本文学中短篇译作没有结集。
他每个月开销颇大,钱理群引用的他写给香港曹聚仁的信道出他的情况:“人民文学社派人来说,每月需用若干。事实上同顾颉刚一样,需要五百一月,但是不好要得太多,所以只说四百。以后就照数付给”。
每个月至少要花500人民币:“因为负担太重太多,所以支出太巨,每月要不足百元以上,这是我拮据之实情。”
回忆鲁迅的专书著作有:《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
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后辑成《木片集》。
经曹聚仁介绍,在香港传媒连载回忆录《知堂回想录》,有时发表散文随笔和翻译作品。
1966年5月,文革开始。
1966年6月起,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再给周作人预付稿费。
1966年8月2日,他被红卫兵查封了家,并遭到皮带、棍子抽打。其后周作人两次写了短文让儿媳张菼芳交给当地派出所,以求服用安眠药安乐死,都无音信。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解手时突然发病去世,享年82岁。
中国共产党
|
|||
|